东南网7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林宇熙)在福建,祖厅是很多村庄的“标配”,但不少都面临着年久失修、长期闲置、缺乏保护等问题。长乐市营前街道长安村的一座旧祖厅一年来华丽“转身”成书院,不仅完好保护了建筑格局,还为村民提供了全新的文化活动场所,文艺演出接踵而来,成为村里的文化新地标—— 号召村民捐祖厅,改建书院 穿过一条青砖石墙的百岁巷,大齐书院的古雅容貌展现在人们面前。书院门前,挂满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各式牌匾。这是一座很有年头的古厝大宅,大厅、厢房、侧房等一应俱全,处处透着古色古香。 “这座祖厅修建于清道光年间,常年无人居住,成了杂物仓库。”长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岩云介绍说。去年,有人提出增强村里文化氛围的意见后,林岩云翻了几遍族谱,发现村里曾办过一座“大齐书院”,决定依托祖厅,把书院重新办起来。 祖厅虽然闲置,却并不能随意使用,因为它由50多户共有。村干部刚开始劝说户主们捐出祖厅时,得到的回复几乎都是拒绝。经过耐心细致的劝导,党员林丽英首先表态捐出了属于自己家的两间,起到了带头作用,她还积极到亲友、邻居家中做工作。终于,50多位户主达成了一致意见。 得到户主同意,只是第一步。接下来,长安村按照祖厅原有的布局,设置了琴棋书画四个厢房、能容纳几十人的讲坛、历史名人叶向高文化室等格局,还把农家书屋安排在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大厅和天井组成的天然戏台。“因为我们村财有限,改建大齐书院只花了不到20万元,整体没有大的调整,但每一处细节都做得很用心,首次为村民提供了文化、休闲、交流的场所,周围村庄都很羡慕。”林岩云颇为自豪地说。 文化演出有载体,群众受益 书院建成了,如何达到建设的初衷?长安村以大齐书院为载体,引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演出活动。 去年10月7日,大齐书院建成不久就迎来了一场重量级的演出——长乐市文联主办的文化惠民文艺演出来串门,古筝演奏《丰收锣鼓》《高山流水》、笛子独奏《姑苏行》、笛箫合奏《关山月》、旗袍秀《水墨兰亭》……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水平的文艺演出,激动不已。 如今,大齐书院建成一年,这样的演出已是“家常便饭”。去年的冬至,今年的拗九节、元宵节,长安村200多位老人不仅和往常一样吃到了热气腾腾的拗九粥和元宵,还欣赏到虞舜艺术团的两场演出。“逢年过节,让老人们吃一顿节庆食品后再到大齐书院看一场演出,已经成为长安村的‘敬老必修课’。”林岩云说,文艺活动的增多,让村民也试着大胆地走上舞台。艺术团还专门创作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闽剧小唱《颂长安》,经常作为开场节目登场,村民们每次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曾组织文化演出走进长安村的长乐市文联主席郑黎明表示,有了大齐书院这样的平台,文艺惠民演出活动就在长安村落了地,不仅充分发挥书院汇聚文化、弘扬国粹的功能,还丰富和活跃了广大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助力文明新风尚,移风易俗 在一阵阵掌声中,曾经“门庭冷落车马稀”的祖厅人气日渐旺盛,这给祖厅的保护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前些年祖厅无人照看,门口挂的灯笼和室内的雕花木床都被人偷走。现在,有了村里人的看护、打理,不仅没发生过偷盗的情况,整座祖厅都给人“活过来”的感觉,又成为村里的中心。 实际上,复活的不只是祖厅这座建筑,长安村原有的民俗文化、优良传统,都依托大齐书院重新接续和传承。“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言道德以益品行,知忠贞以示清廉”,一块醒目的牌匾上,刻着村里的《长安四林族规祖训》。此外,大齐书院还充分运用楹联、书画展、文化演出等多种形式,将家风家训、族规祖训、村规民约等内容充分展示,让村里的年轻人也有了知晓村庄历史文化的机会。 “最惊喜的,是老祖宗在祖厅留下的这两个字:易俗。”林岩云有些激动地介绍说,这两个字与长乐当地大力倡导的新风十分契合,因为有了祖辈的“前瞻眼光”,村里移风易俗工作进展很快。2016年11月,长安村重新组建了红白理事会,制定了移风易俗村规民约,还建设了移风易俗主题公园。目前,大操大办大红包现象在长安村已杜绝,结余下来的几十万元资金捐给村里的医养中心。今年5月,91岁的老党员林友海将自己多年积攒的10万元养老钱全部捐出,登上了村里的红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