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昌谟武村将“贺喜”民俗升级为“功德榜”“成才榜”“能人榜”“好样榜” 东南网7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柳滔 通讯员 范仁碧) “功德榜”,记载对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的有功之臣,如参加淮海战役的游祥钊、参加抗美援朝的李秋苟和廖金标等;“成才榜”,记载考上高校的246名学子及其家长;“能人榜”,记载一批致富带头人,有种植能人、养殖能人、流通能人等;“好样榜”,记载大家公认的好人及其感人事迹,有好党员、好教师、好村民、好婆婆等。 25日,记者在顺昌县元坑镇谟武村看到了村里的“四榜”。 谟武是顺昌县的历史文化名村,自古就有“贺喜”的独特风俗。立功受奖、做好事善事等都是值得贺喜之事,每年五月初四,村里会组织一支贺喜队,敲锣打鼓,将贺帖贴在被贺喜人家。 1979年至1992年任村支书的肖代斌介绍,贺喜对表彰先进、带好民风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有自身缺陷。如一年贺一次喜,村民对先进人物印象不深;喜报内容简单,不便村民全面了解先进事迹;贺喜之后,没有留下资料,不能起到长期宣传的作用。所以,村民要求改变贺喜形式,寻找一种能广泛性、持久性地宣传好人好事的新形式。 1986年,谟武村发生森林火灾。当时谟武有一支驻军,军民携手救火。部队党委和村党支部联合将救火行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写成文字,张榜公布,榜名为“功德榜”。“功德榜”展出后,村民对这种形式一致叫好,认为是贺喜民俗的升级版。后来,村里又增设“成才榜”“能人榜”“好样榜”。上“四榜”的人,都是由全体村民认真评选、经村两委班子审核通过的。 肖小文、杨绪茂,从肩挑背扛挣点小钱,到创办木制品企业,购买设备进行机械化生产,企业规模越做越大。在他俩的带动下,谟武村有30多户村民办企业或组建工程队。他俩,登上了“能人榜”。 兰银妹,今年54岁,育有4名子女,丈夫于2009年病逝后,坚强地撑起一个家。如今,长子在外经商开店,二子、三子和女儿都是本科毕业。一家人幸福美满的现状,给村里其他处在困境中的家庭带来鼓舞。兰银妹,登上了“好样榜”;二子、三子和女儿,登上了“成才榜”。 吴求姬,十几年如一日,协助儿媳照顾残疾的孙子,毫无怨言。她成为村民公认的好婆婆,去年登上“好样榜”。 …… “‘四榜’记载的是身边人、身边事,很亲切,村民一看就懂,这种教育形式好。”93岁村民余绪和说。 村主任游香贵说,谟武是远近闻名的“三多”“三无”村,做好事的多、热心助人的多、争先进的多,无犯罪、无偷盗、无斗殴。在乡村社会治理方面,“四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