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7月初,吉林省农安县遭遇了一场高密度亚洲飞蝗蝗情。据当地植保部门调查,截至7月初,蝗虫发生面积3.5万亩,高密度发生区1.16万亩。平均虫口密度为每平方米50~60头,高密度区虫口密度每平方米100~200头,最大密度达每平方米1000头以上。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成立防蝗指挥部,及时启动应急防控工作,未造成突发蝗情扩散危害。 近日,记者就突发蝗情和《全国农区2017年蝗虫可持续治理工作要点》,采访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刘天金。 记者:吉林农安蝗情出现后,农业管理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 刘天金:农业部高度重视,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蝗灾防控指挥部总指挥余欣荣作出重要批示,种植业管理司及时研究部署,全国农技中心在接报次日即组派专家组赶赴现场,调查核实蝗虫发生情况,会商防控策略,制定了防控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 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启动应急防控工作,采取无人机航化作业与地面人工防治相配合、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以喷施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为主,近鱼塘区组织人工喷施生物农药。截至7月8日,当地政府已紧急调配防控药剂15吨,无人机30架,直升机1架,大中型施药器械200台(套),动用车辆63台,组织地面专业化防治人员482人,修建临时道路2000米,实施作业面积4.66万亩,高密度发生区蝗虫已得到有效控制,没有造成扩散危害。 记者:日前《全国农区2017年蝗虫可持续治理工作要点》印发,今年蝗虫防治工作要实现哪些主要目标? 刘天金:今年治蝗工作的总目标是,确保“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蝗虫不二次起飞”。今年全国农区飞蝗防控面积在2000万亩次左右,农区飞蝗达标区处置率100%,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90%以上,绿色防控比例70%以上;土蝗达标区处置率7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60%以上,绿色防控比例60%以上。飞蝗虫口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0.5头以内,土蝗虫口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2头以内,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重点蝗区数字化勘测任务完成80%以上,防控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记者:蝗情监控对蝗虫防控至关重要,如何进一步提升监测能力? 刘天金:蝗情监测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有效跟踪境内外蝗虫发生动态,及时准确预报预警。在蝗虫发生与防治的关键期,要严格实行值班制度和蝗情报告制度,安排专人值班值守,全面准确掌握蝗虫发生动态,为防控工作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要充实基层蝗情监测队伍,落实农区蝗区每万亩、农牧交错区蝗区每5万亩配设1名查蝗员制度,保持监测队伍稳定。有条件地区要探索开展蝗虫监测物联网技术应用试点,提高蝗情自动化监测水平。 记者:在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中,蝗虫防控工作如何实现既有效又“绿色”? 刘天金:关键在科学防控,绿色植保。加强新型生态控制技术、新型生物防治技术、天敌保护与利用、蝗虫灾变规律及监测预警技术的深入研究,重点推动蝗虫生物防治向低耗、多元化品种和绿色剂型方向发展,注重治蝗速效与长效相结合,加大对蝗虫微孢子制剂、防蝗真菌制剂、蝗虫信息化合物制剂和植物源药剂,以及粒型、缓释、多功能等剂型的研发力度,大力推广微孢子虫、绿僵菌、印楝素、苦参碱等生物防治技术,应用生态控制技术改造蝗区生态环境。在中低密度发生区、湖库及水源区、自然保护区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尽量不使用化学农药。中央财政蝗虫防控补助资金优先支持蝗虫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飞机防治要全部采用生物农药。同时要加强绿色治蝗技术培训,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 记者:除了生物防治新技术外,还有哪些技术对蝗虫防控提供有力支撑? 刘天金:信息化技术及应用作用巨大,有效推动了蝗区数字化勘测进程。各蝗区省要加大蝗虫防治指挥决策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力度,充分利用中国蝗害防治信息网平台作用,建立健全全国蝗灾信息数据库,开展蝗情信息共建共享。今年,计划完成重点蝗区80%以上的数字化勘测任务,普及应用野外信息采集APP,保证每个蝗区县一个账号,实现蝗区信息上传的便利化。要加强数字化勘测技术培训,使系统管理员和蝗情调查员熟练掌握系统操作技术和蝗区勘测技术。 记者:6月至9月是治蝗关键时期,在这期间应注意什么? 刘天金:关键时期盯着抓,重点是技术指导和联防联控督查,确保突发蝗情的及时有效防控。加强蝗情监测,做好防控物资准备和应急防控演练。出现重要蝗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应急扑灭。飞机作业和人工施药事关飞行安全和人畜安全,操作人员必须进行安全知识和操作规范培训,防止人畜中毒和其他伤亡事故发生。继续发挥“东亚飞蝗联防联控协作小组”和“亚洲飞蝗、西藏飞蝗联防联控协作小组”作用,对各地应急预案、值班制度、信息报送制度进行抽查和互查,开展联合监测、联合会商和联合防控。(记者王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