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源农牧和福建省农科院合作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全景。 东南网8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我国畜禽养殖每年产生的粪污量约38亿吨,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畜禽养殖业排放的化学需氧量达到1000多万吨,占农业源排放总量的96%;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占农业源排放总量的38%和56%;铜和锌排放量占农业源排放总量的98%。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聚焦畜禽养殖环境问题的指导性文件。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初步构建起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长效机制,将成为农业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福清市一家新三板上市企业——星源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2003年开始就和福建省农科院进行科企合作,探索生猪粪污无害化处理,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构建“零排放”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盛夏时节,位于福清市龙山街道先强村的星源农牧基地内,数百亩从台湾引种的红肉火龙果进入丰收期,由于风味独特,在公司的商城上供不应求。公司董事长潘礼明很自豪地介绍说,火龙果就是使用自产的沼液和有机肥长大的,品质相当不错。 星源农牧创办于1998年,早期仅是一家单纯的生猪养殖企业。为了可持续发展,公司将养殖与治污一起抓,如今,星源农牧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生猪养殖、无公害蔬菜、水果、食用菌种植以及有机肥生产与销售的大型综合农业产业化企业。 粪污循环利用,猪倌拿下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星源农牧厂区内,绿树成荫,池塘波光粼粼,办公大楼百米开外就是猪舍,但没感觉有异味。原来,星源的生猪饲养在全封闭的智能化猪圈内,喂食、清洗均由电脑控制,生猪粪污等排放物集中导入基地的加工厂进行统一集中处理。 “我开始养猪是被逼无奈的。”潘礼明的话让人意外,“我原是做纺织贸易,同时在这个养猪场也有股份。2003年,我想退出,大股东不同意。要不回钱,我一气之下,干脆把整个养猪场全部盘了下来。” 潘礼明告诉记者,星源农牧早在2003年就已经重视粪污问题,“我有洁癖,对住宿、办公的环境要求比较高”。机缘巧合,潘礼明结识了省农科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林代炎,于是开始科企合作探索“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从猪粪尿集中处理开始,逐步实现养猪场的所有废弃物全部无害化处理并循环利用。 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猪粪干湿分离新理念,开发了一套机械化设备,用来自动分离猪粪渣。用猪粪渣添加少量泥土和废弃秸秆后,替代牛粪种植食用菌。分离出的污水、猪尿液用于生产沼气发电,目前星源全场所有办公、生活用电全部自给有余,猪舍里面全都安装了冷暖空调,还无偿供电给周边数十户农户。 此外,沼气发电产生的余热通过管内闭路循环,被用于给小猪保温和沼液升温。沼渣、沼液又是良好的有机肥原料,经过配肥后,可满足猪场周边配套种植的千亩菜地、果树施肥。经过净化的污水没有臭味,不仅可以用来养鱼、养鸭,还可以冲刷猪舍。 可以说,星源不仅实现了不对外排放一滴污水和一片废渣,每年还收纳周边农户废弃物数万吨。利用这些废弃物,他们建了一个有机肥加工厂,生产商品有机肥年增收超过200万元,实现了规模化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潘礼明申报的“规模化养猪场物质循环及菌渣堆肥发酵生产的工艺控制技术及应用”获得2010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成为我省唯一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的农民企业家。 潘礼明坦言,2003年起,公司实施投资近1000万元完成技术集成建设,其中600多万元用于环保建设,超过公司固定资产的20%。种植业利用养殖业生产的有机肥及沼液作为主要肥源,食用菌产业利用猪粪渣代替牛粪作为培养基的原料,通过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将上一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下一产业的原材料,减少了外购资源的投入,真正形成了一种“经济高效、技术可行、生态安全、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农业模式。 2015年3月,星源农牧的“鑫星源”猪肉经过重金属、兴奋剂、药物残留等70多项指标检测,达到奥运会猪肉供应标准,从全省10多家参选商中脱颖而出,成为首届全国青运会唯一的猪肉供应商。 潘礼明还将工业管理经验运用于养猪场。“我提出了绩效管理,按照工作业绩发奖金,好的工人可以拿到数十倍于工资的奖金。”公司采购大宗原料,工程建设均公开招投标审核资质,实行合同管理,保证信息公开透明。按主板上市企业IPO的要求,他们进行制度规范化和流程标准化建设,启动了ERP信息管理系统,规范财务运作。星源农牧是福建省唯一一家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生猪养殖场,2016年1月,它作为福州市首家农牧企业获批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