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纸织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但目前永春仅剩20多人专业从事这项千年绝技,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 黄永源创作的纸织画《鸟语花香》。 纸织画艺人林月桂一手拿梭,一手按着作为经线的纸条,犹如织布般熟练地操作着。 东南网8月1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 文/图)8月4日,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为期一周的“记住乡愁——永春纸织画艺术作品展”在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展示纸织画艺术,吸引不少人驻足观看。 纸织画是永春独有的民间艺术,由中国画发展而来,有1400余年历史,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合称“中国四大家织”。 “纸织画虽有千年传承,却因家传为主,掌握技艺的人很少,至抗日战争时期,仅剩一家。1957年,作为当时仅存的纸织画艺人,黄永源打破家传模式,公开授徒。如今,永春纸织画艺人都为黄永源直接或间接的传人。”永春县文体局副局长姚海兰说。 永春纸织画,2011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目前,永春仅剩20多人专业从事这项千年手上绝技,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 手上绝技传千年 由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和省手工艺协会主办的“记住乡愁——永春纸织画艺术作品展”,共展出7位永春纸织画工艺师的50余幅作品,既有《木兰从军》等传统题材作品,也有介绍南音、永春芦柑等闽南风物的新作。 “永春纸织画是宫廷艺术与民间手艺融合而生的一种民间艺术,在艺术效果上类似于如今的十字绣。它除保持中国画特具的品格之外,还多了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之美。其画面近看纸痕交织、经纬分明、色彩淡雅,极富立体感,远观整幅作品就像覆盖了一层薄纱,如同仙境般若隐若现,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永春县政协常委、余光中文学馆负责人周梁泉说。 据《永春县志》记载,隋灭陈,陈后主携宫廷皇亲、军队和百工乘木船逃到永春避难,是最早进入永春定居的成批人群。当地人有在竹编用具上写字做记号的习惯,落户于此的宫廷画师或许受到启发,发现了墨汁与竹编结合后产生的亦真亦幻的效果,进而发扬到宣纸上,于隋末唐初出现了纸织画的雏形。 永春纸织画一度为朝廷贡品。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十分喜爱纸织画,宫廷里时有挂屏。北京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清乾隆年间的纸织瑰宝——清高宗御制诗十二扇屏风。 如何才能制作出一幅精美的纸织画? “先在宣纸上绘好图画,再将此画裁成一条条纤细的纸条,最佳条宽为2毫米-3毫米,此作为经线。取洁白的宣纸,裁成同样的条宽,作为纬线。然后在特制的纸织机上经纬交穿,轻轻编织。最后根据画面需要,补上颜色和点神,再进行裱褙,便是一幅玲珑美观、别具一格的纸织画了。”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永春纸织画省级非遗传承人周文虎说。 说话间,只见周文虎的儿媳林月桂一手拿梭、一手按着作为经线的纸条,犹如织布般熟练地操作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