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泽县,竹山大都偏、远、高、散。过去,竹农“专心对待养不了家、不当回事又败了家”。如今,情况不同了—— 东南网8月14日讯 人在外打工赚钱,家里的竹山照样有人打理,且笋越长越多,竹子一年比一年粗。原来只当“捡零星钱”的竹山,竟变成了发家、过好日子的稳定收入来源。 这样的好事,就出现在南平市的光泽县。7月底那天,该县寨里镇灵寺林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恭志举了一例:茶富村灵寺组的王邦海,长期在安徽省合肥承包装修工程,家里的5亩竹山长期失管。2014年,他通过电话和陈恭志议定“以山入股,按利分红”,如今,那5亩竹山变得“笋如鼓钉,竹似插针,地盘越来越大”。 陈恭志是寨里镇茶富村人,他领办的“灵寺林业专业合作社”共经营了2000多亩竹山,其中本村早洲、王家洲、龚家湾、灵寺组1600亩,浆源村400多亩,流转土地的总户数达200多户,都是一些在外地打工赚钱、无力管护竹山的农民。入社后,由合作社开路上山育抚、施肥,几年后半荒的竹山变了样:笋多了、大了,竹多了、粗了。人在外面赚钱,家里竹山照样生钱。 光泽县是“中国特色竹乡”,现有竹林42万多亩。由于竹山大都具有偏、远、高、散等特点,尤其是人均数量不多,“专心对待养不了家、不当回事又败了家”。在经营竹山与外出赚钱的选择中,绝大多数农民选择了外出赚钱。光泽县林业局竹业股股长施管城说,怎样让有竹山的农民放心外出赚钱,家里的竹山照样能有人管、能生钱?最好的办法就是培育新经营主体,让竹山“转”起来。 怎样才能让竹山“转”得出、“转”得入,“转”出规模、高效来?光泽县采取了一系列做法。 去心病,让竹山流得出,人放得下心,是竹山流转的前提条件。光泽县为了去掉流出竹山农民的心病,出台了竹山规模有序流转的有关规定,县林业局设立了竹山流转中心,各乡(镇)建立了竹山流转信息发布、资质审查、合同备案、纠纷调处等制度,有效地保证了竹山流转规范有序,让“转”出者放下心,让“转”入者有信心,使“无暇管护”的竹山“受宠”起来。 桥湾村有2000多亩竹山,东一片西一块散落在12公里长的郭坑峡谷两边自生自灭。流转给大户王卫生后,他投入30多万元开路,每亩投100元搞低改,亩立竹量从原来的60多根增加到200多根。王卫生说,之所以敢下大本钱,是县里和镇里有培育新经营主体的好政策,无论是资金扶持,还是技术服务,甚至纠纷调处等等,都有指定的帮扶联系人,“做起来当然无后顾之忧了”。 解难题,让竹山“转”得入且经营得好是关键;创条件,让竹山有人耕且能赚钱,是竹山实现规模高效的保证。竹农吴端放在荒无人烟的山头村唐家山承包官桥采育场和山头村几十户人的失管竹山1600亩,创办“唐家山笋竹专业合作社”,年卖笋竹收入160多万元。吴端放说,之所以能坚持得住,付出有回报是“定心丸”,“开路、低改有项目资金扶持,每个技术节点都有人上山指点,赚不到钱才怪哩”! “粗山细田”是光泽县人长期形成的耕作观念。经营竹山就跟打鱼人只管捞鱼卖钱、不管鱼的生存状况一样,竹山分到户后也充其量劈劈草,取多予少,加上规模小,竹山效益远不如外出打工收入大,自然人走竹荒了。施管城说,竹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大户的出现,让小而散、失管和半抛荒的竹山归了群,找到了识货的主,竹山的规模化、集约化、高效益才能实现。 由于不断创新农村竹业发展体制机制,促进了光泽县竹业的持续发展。据对2016年光泽县竹产业的统计,全县培育毛竹专业合作社219家、专业大户69家、家庭林场150个,经营竹山面积近10万亩,全县竹林总面积由原来的19万亩逐年扩大到42万亩,年留新竹1000多万株,年采伐竹子1000多万根、挖鲜笋8000多吨,年竹业总产值达4.41亿元,竹业收入已成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邱盛林 李素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