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安徽省宿州市兄弟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永生还时常被猪粪处理问题困扰得直挠头:“当时,粪便找片空地堆起来,占地方还不说,一到夏季就苍蝇满天飞,连工作人员都嫌臭,附近村民的意见就别提有多大了。” 而就在近日,当记者走进该公司在宿州市埇桥区顺河乡后湖村的养殖场时,尽管室外气温已经高达40℃,但依然没有闻到一丝的臭味。“多亏了区里推广的大型沼气处理技术,让栏里5000多头猪的粪污全部变成了沼液沼渣,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种养结合、沼液沼渣还田还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益。”他感叹道。 徐永生的养殖公司,是埇桥区推进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从转变养殖观念、推广环保养殖模式入手,大力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走出了一条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绿色农业之路。 1 沼液还田促进节本增效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徐永生吟诵着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带记者来到养殖场北边紧挨着的一片莲藕池塘。此时,满塘的荷花已经盛开,在碧绿色荷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艳丽。 “莲藕一点化肥都没施,用的全部是养殖粪便发酵后形成的沼液。”他指着贴在池塘边沿的一条管道说,“里面流的就是沼液,1小时大约输送80方,再按照2∶3的比例配上相应的水,20个小时的功夫肥就施足了。” 随后,徐永生又带记者来到池塘旁边的葡萄园,“呲”的一声,打开了灌溉设备。“流出的是沼液和水的混合液,沼液本身是液体,发展水肥一体化不仅实现了水肥高效利用,还替代了大部分化肥。” 自2015年起,徐永生的养殖场就实现了粪污零排放。他在养殖场附近流转了200亩土地种植莲藕,180亩土地栽培葡萄,将沼液沼渣还田,大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莲藕和葡萄平均算下来,每年每亩节约300元肥料钱,一年就是11万多元。相比只用化肥,莲藕亩产增加了15%,吃起来更加清脆;而应用沼液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的葡萄,吃起来也更甜,卖相更好看。” 不只是徐永生,安徽宿州信达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世见也是种养结合、沼液沼渣还田的受益者。在埇桥区朱仙庄镇大魏村,他家养殖场里7000多头猪吃食正香。“这些猪每天会排出大量的粪便、尿液,还有洗圈的污水。看你怎么处理,处理得不好就是污染,处理得当就是有机肥。”一提起养殖粪污,唐世见非但不头疼,还面露喜色,“离养殖区不远,我流转土地,投资建设了14座共110亩现代化节能日光温室,种植草莓、圣女果和黄瓜。” 记者随他走进一间温室,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安装椰糠托盘。“温室采用清洁椰糠作基质,发展无土栽培,有效预防了土传病害;用养殖粪污加工成的沼液发展水肥一体化,节约了近三成的水肥用量。”他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上,“种植的无公害果蔬,与传统大肥大药种出的相比,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光上一季草莓的种植效益,就是普通大棚的1倍多。” “他俩都是‘猪-沼-果/菜’模式的受益者。”埇桥区畜牧兽医水产局局长张明介绍说,目前这种模式在埇桥发展较为迅速,经济效益可观,按照1亩地承载5头猪的比例,以种定养,鼓励规模养殖场适量流转周边土地,种植水果和蔬菜,并将沼液应用于水肥一体化,实现了种养结合、生态循环。 2 沼气技术担当粪污变肥 令人作呕的养殖粪污,是怎样“蝶变”成富含有机营养的沼液肥的?从位于徐永生的养殖场和莲藕池塘之间的一座直径约12米,高约9米的罐子上,记者找到了答案。 “这是厌氧发酵罐,容积约1000立方米,是规模养殖场大型沼气处理技术的核心设备。”徐永生说,猪粪经干清粪方式处理后,与尿液、污水混合进入综合处理池,再利用加压泵将混合的粪污输送进厌氧发酵罐。 在发酵罐里,粪污经过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沼气、沼渣和沼液,又各有不同的用途。“沼渣、沼液经过6级沉淀,分离出来的沼渣可作固态有机肥,还田既能改良土壤,又可以增加作物营养。”他介绍道,“而沼液,则流入1万立方米的露天储蓄池,再次进行好氧发酵,10多天后就可以作液态有机肥,混合一定比例的水,搞水肥一体化了。” 厌氧发酵罐里产生的沼气,徐永生也没让它“闲”着。“如果排放出去,会造成污染。我们将沼气经过三道脱硫工序,就变成了可利用的能源。沼气发电,能满足整个养殖场的生产和生活需要,1个月下来光电费就能节省2万元左右。”徐永生侃侃而谈。 同样的发酵罐,也出现在唐世见公司养殖场的附近。与徐永生养殖场采用的沼气处理技术类似,粪污经沉淀和预处理后,进入发酵罐,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供暖和做饭;产生的沼渣和沼液经固液分离后,沼渣变成固态有机肥,沼液用于水肥一体化。 然而,对于畜禽养殖粪污的肥料化利用,唐世见又多了一层“野心”。“这么多粪污,变成的沼渣、沼液,自己根本用不完,所以想跨界生产肥料,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他胸有成竹地说,“我已经和安徽农业大学的专家建立了合作关系,未来沼渣将用来生产作物专用肥,沼液将用来加工有机水溶肥。” 埇桥区畜牧兽医水产局党组成员、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张梅认为,大型沼气处理技术是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应用这一技术,不仅实现了粪污的综合消纳,还延长了养殖产业链,增加了养殖户的收入。 3 政府支持助力综合利用 “所谓养殖废弃物,其实就是放错地方的宝贝。”在张明看来,发展种养结合,推进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实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其一,减少了养殖污染;其二,改良了土壤、减少了农作物化肥用量;其三,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和土地产出率。” 事实上,徐永生和唐世见的养殖公司之所以能够实现粪污零排放,并分别获农业部授予的“生猪标准化示范场”称号,除自己精明的经营头脑外,也离不开埇桥区政府部门的技术引导和政策支持。 “整套沼气处理设备一共投资了500多万元,前几年猪肉价格又不景气,单靠自己哪有这么多钱搞这些。”徐永生告诉记者,“500多万元里,政府先后给予了265万元的财政支持。此外,还给我配套了一辆沼液车,将自家种植基地用不完的沼液,免费运给临近的兴农瓜果专业合作社和富民蔬菜专业合作社。” “近些年,埇桥区支持规模养殖场流转周边土地,购买粪污储运设备,以乡镇畜牧兽医水产站或规模养殖场为单位,每个乡镇新增配备两台吸污车,将养殖场粪污处理产生的沼肥输送到周边农田。”埇桥区畜牧兽医水产局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主任何维说,“与此同时,根据种植规模和辐射半径,支持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大户在田间建设沼渣沼液暂存设施,将周边养殖场粪污处理后产生的沼渣沼液储存在暂存设施中,在施肥季节减少化肥用量,提升农作物品质。” 唐世见生产肥料的“雄心”,也因政策支持而更有底气:“没有政策,咱哪敢冒险随便跨行?现在,政府支持有机肥加工企业利用周边大型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加工有机肥,对生产和使用有机肥的企业和个人还有奖励和补贴。” 实际上,作为生猪调出大县,埇桥区养殖粪污综合利用已经走在了安徽省各区县的前列。据该区畜牧兽医水产局副局长陈民介绍,全区现有规模养殖场1122家,其中建设有三级沉淀池、储粪场、雨污分流等环保设施的养殖场户有560家;建有发酵床或者异位发酵床的养殖场有52家;建设有大型沼气处理设备的有5家;配备吸粪和运输车辆的有5家;有机肥加工厂有5家,年产有机肥45万吨;有20家规模养殖场就近流转土地,共流转土地14000多亩,其中设施种植1000亩,苗圃1500亩,传统粮食作物种植11500亩。(张成伍记者刘振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