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节现场 城里孩子在岭下村体验竹水枪。 傩舞面具让孩子们爱不释手。 游客在岭下村抓稻花鱼。 长龙踩街祈福。 傩舞表演最夺眼球。 傩舞队伍边游村边向游客表演。 东南网9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文 游庆辉/图)8月26日,福建日报“助村”栏目、泰宁县新桥乡人民政府、福州滋农游学公司携手推出的首届“大源傩”民俗文化节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和革命老区村泰宁县新桥乡岭下村举行。来自周边乡镇、邻近县市,甚至远道从福州赶来的千余名游客走进新桥,在生态观光之外,感受当地的民俗特色、农耕文明和红色文化。东南网视频团队对民俗节进行了现场直播,吸引超过2万人次观看。 看傩舞,赏龙灯,野性之美惹人醉 为了让游客全面领略新桥乡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主办方组织了一场别具特色的民俗汇演。既有灯舞表演《龙灯闹新桥》、梅林戏小调《赶圩》《回娘家》,还有泰宁山歌《唱一唱吉祥和幸福》、上青古乐《景阳明月夜》。当然压轴的傩舞《祈福》是整场演出的最大看点。 作为新桥乡乃至泰宁县的特色民俗活动,大源傩舞是闽赣边界一带最古老、流传最久、保留最完整的特色民间艺术,堪称民间艺术活化石。此次民俗节由大源村村民组成的傩舞队向游客完整展现了舞台、踩街、祭祀等三种表演形式。 26日一早,从严氏官厅的传统祭祀开始,队员们每人头戴樟木制成的面具,代表风、雨、雷、电、水、火诸神,威严肃穆,形态各异。他们下身着裙,脚穿草鞋,手持绘有太极图案的小鼓,敲击跳跃前行。随着木鱼声的指挥,小鼓击打出不同的鼓点,演绎着不同队形。 据介绍,大源傩舞因其形神皆备、动作跳跃奔放而被称为“跳神”,加上大鼓和钹的伴奏,以及队员们整齐的口号声,令人精神震撼、情绪激昂。 这场民俗节吸引了近百名摄影爱好者来到新桥,在他们的镜头中,大源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游客们徜徉在村中的古驿道,欣赏掩映于翠树丛中的明清古建筑,领略其灵秀之气。而傩舞队带来的野性之美,更让游客直呼过瘾。 游客陈女士表示,无论是神秘的傩舞,还是盘旋游走的赤膊龙灯,都是第一次看到,很有乡土味,看得很过瘾。 品美味,尝美食,寻找道地乡土味 除了演出表演,主办方还专门设立了道地农产品展台和美食区,既有各式的笋制品、高山红花莲子,也有铁皮石斛、各类菌菇等,让游客一饱口福。 福建法治报派驻岭下村的蹲点干部涂文进,为岭下的稻花鱼等特色农产品开发设计了系列包装,包括可以手拎的鲜活鱼、真空包装的烤鱼干,大受游客欢迎。 在美食区,暖菇包、状元糍、炸油饼、油条香气四溢。状元糍咬劲十足,加上特制的蘸料,满嘴生香;暖菇包绿莹莹的外皮是由米浆加入鼠曲草粉制作而成的,馅料多用鲜笋丝、腊肉、豆腐干、虾米,再配上辣椒粉煮熟,美味可口。多种特色美食,很快被游客们“扫荡一空”。 中午,在岭下村的红军食堂,村民们专门制作了稻花鱼宴款待远道而来的游客。稻花鱼宴主要食材是稻田里吃稻花长大的鲜鱼,没有普通淡水鱼的土腥味,肉质鲜美,最有特色的是鱼鳞富含胶质,不用去除就可直接烹煮。鲜嫩的开仓笋加上土猪肉炒制,让人欲罢不能。还有辣炒稻花鱼干、稻花鱼煮粉干,游客吃完直竖大拇指:“这才是原生态的美食,这才是道地乡土味!” 抓田鱼,剥莲蓬,难忘的农事体验 欣赏了大源的美景,感受了特色民俗,在岭下村,除了在美食里寻找着舌尖上的传统风味,主办方还为游客设计了三场农耕体验互动游戏,让他们重拾快乐和纯真。 在抽穗的水稻田里,游客们纷纷撸起袖子、卷起裤腿,体验抓田鱼、摸田螺的乐趣。“抓到了!”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每个游客都兴致勃勃地展示着战利品。 还有不少游客参加徒手剥莲蓬比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剥莲蓬、去青皮、剥莲子膜三道工序,获胜者能获得一份岭下农产品作为奖励。小小一粒莲子,去皮剥膜也不容易,很多游客甚至用上了牙齿。 而制作竹水枪则让孩子们惊喜不断,短短一段竹子变身为简易水枪,水花四溅,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撒满岭下村村部大楼的各个角落。 将体验互动推向高潮的是吹蜡烛比赛。比赛用的蜡烛可不一般,它是大源赤膊龙灯的专用蜡烛,号称风吹不灭、水浇不灭,可别想轻易吹灭它们。力气大了不行,方向不对也不行,游客们可是群策群力,不断琢磨才摸到一点门道。 据当地村民介绍,这种蜡烛吹不灭的奥秘在于烛芯,它用当地山上一种特殊木材制作而成。砍下来的木材做成芯后,外面捆上棉线,再裹上蜡,才算最后完工。 福州游客林先生对记者说,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活动,让他不仅领略了秀美的风景,品尝了原生态的美食,而且看到了纯朴的村民们为传承传统文化所做的努力。 新桥乡党委书记吴天祥表示,举办首届“大源傩”民俗文化节,旨在全方位展示新桥乡的形象,提高新桥乡的品牌影响力,促进民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我们真诚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更多的人感知新桥、走进新桥、体验新桥,把‘大源傩’民俗文化节办成常态化、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节,不断扩大活动规模,办出水平和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