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坪村景色秀丽 思源水库建成后,洁净的水源,让毛家坪人喝上了甘洌、卫生的山泉水,也让500多亩耕地从“望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毛家坪村民毛有六依靠养鹅脱贫。他说,这里水草丰茂,吃草长大的鹅,肉味异常鲜美,每公斤能多卖20元。 东南网9月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吴庆堂 文/图)饮水思源,不忘党恩,地处边远的福安市范坑乡毛家坪村发挥“滴水穿石”的精神,在脱贫致富路上砥砺拼搏 8月28日,驱车来到海拔730米的福安市范坑乡毛家坪村,远望群山翠绿,山风吹过,路旁的金灿灿水稻层层翻滚,飘逸的稻香,让人心情愉悦。走进村中,道路整洁,花木成畦,人们有的闲聊,有的在翻晒太子参苗,一派祥和景象。 毛家坪老区基点村位于范坑乡北部,地处闽浙两省福安、寿宁、泰顺三县交界处,素有“鸡鸣两省三县相闻”之说,现有村民521人。1983年,毛家坪从八斗大队分出自立建制村,是当时范坑乡的特困村,到范坑乡仅15公里的山路往返要耗时6小时。1988年深冬,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深入毛家坪老区基点村调研,走家入户体察民情。得知村民饮用地窖水时常引起腹痛,而离村子不到一公里处就有一处水源,却苦于没钱修建水库,他立即到实地察看水源,当场拍板拨款2.6万元修建水库。 建成思源水库促丰产“拔穷根” 1989年春毛家坪水库建成后,流到家家户户清甜甘洌的山泉水,让村民们乐开了怀。洁净的水源,不但让他们身心健康有了保障,同时也让500多亩耕地从“望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饮水思源,不忘党恩,这座水库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思源水库”。 有了思源水库后,毛家坪群众摆脱贫困的信心更足了。过去,毛家坪由于缺水,水利建设相对滞后,严重阻碍着农业丰产丰收。72岁的老党员毛冬福感慨地说:“村里原来的沟渠只是随便在山地上挖一挖,形成一条水沟,让雨水顺着水沟流到田里,因此粮食产量很低,大多数村民以地瓜米为主粮,靠政府救济生存。有了水库后,我们逐步完善了灌溉设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再也不愁饿肚子了。” “拔穷根”要靠教育扶贫,才能 从源头和渠道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毛家坪以1989年修建新学校为契机,家家户户高度重视教育脱贫,全村从当年仅有因贫穷而辍学的“半个”初中生到现在已有44名大学生。 村支书雷建滨自豪地说道,有了思源水库,一切都改变了。过去天天喝脏水,村民的健康状况可想而知。现在我们这里空气清新,水源洁净,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40多位,成了远近闻名的长寿村。 依靠优质水源 发展精品农业 靠着思源水库,毛家坪群众得以温饱。但依靠农产品致富,还得解决卖难。如何解决?请教宁德市农科所专家。专家说,优质的水源,是生态农产品的根本。 村两委决定,围绕思源水库水资源和毛家坪6000多亩林地的优势,发展具有毛家坪特色的精品农业。 村里的20名党员基本上每人都有一技之长,是致富能手。在他们的带领下,毛家坪不断引进种养新品种,村民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在老党员毛冬福帮助下,我种了3亩太子参。这里土肥水好,每公斤太子参可以卖到86元的高价,一亩年收入2万多元呢。”村民毛春柏说。 “我现在不是贫困户了!”村民毛有六大声地说道。他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党员毛石木帮助下,养了30只鹅。 为何不多养几只? 毛有六说:“在我们村,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都是有讲究的。就拿我养鹅来说,要是多养了,鹅肉的品质跟不上,可能会造成卖难,容易出现亏本。现在我的鹅每公斤能多卖20元,养一只等于别人养两只,省工省料又多赚钱,致富也要苦干加巧干。” 如今,在毛家坪村,闽东黄羊、土鹅、乌牛早茶等特色农产品比比皆是,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种养绝活。对于毛家坪村农产品,当地消费者给予了高度评价:毛家坪出品,必属精品。2016年,毛家坪村人均收入达到1.35万元,2017年预计可以达到1.5万元左右。 雷建滨说,为了让农产品给村民带来更多的附加值,他们刚刚成立了福安市毛家坪思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准备以太子参、乌牛早茶、山茶油为主打产品,并致力于发展观光农业,进一步拓展村民增收渠道。 全乡铁心拼搏目标年内“摘帽” 毛家坪村的巨变,让思源水库成了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不但激励着毛家坪群众在脱贫致富路上砥砺拼搏,也鼓舞着周边的村落在致富路上攻坚克难。 范坑乡地处福安市北部,“山山有脉、脉脉有坑、坑坑有村、村村相望”是这里的形象写照。受环境制约,范坑乡是福安市唯一的省定老区特困乡,目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5户381人。 20多年来,思源水库成了范坑乡脱贫致富的原动力。全乡干群发挥“滴水穿石”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半坑村村支书郑吉邦,一干就是24年多。在他的带领下,贫困的半坑村大力发展太子参,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成为了太子参专业村,仅此项人均增加收入3000元。竹柄村村支书林锦富,从2006年上任以来,为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多方筹资200多万元,吃住在施工现场,先后硬化了10多公里村道,打通了竹柄村经济发展的通道。在范坑乡,像郑吉邦、林锦富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今年我们一定能甩掉省级贫困村的帽子。”范坑乡党委书记陈水波说。2016年,制约范坑乡发展的交通瓶颈终于被全面打破,全乡17个建制村127个自然村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全乡干群可以说是豁出去了。半坑村村道水泥硬化工程,村民自发投工投劳1320个工日,就连87岁的老人郑住成,残疾人郑进昌、郑付生等人都到工地上帮忙。” 谈话间,宁德市农科所副所长吴寿华也来到了办公室。陈水波说,我们现在准备和农科所合作,利用范坑乡高山气候等独特自然优势,提升乌牛早茶、油茶等传统产业,发展葡萄、猕猴桃等特色精品农业,打造高山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