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城,很多农田都用上了无人机进行作业。 东南网9月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恩儿 通讯员 袁野 吴勇君) 务农也能致富 9月3日,浦城县万安乡村头村,村民杨汉松在自家的农资店里忙着给顾客配送蔬菜种子。 杨汉松对于种粮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在16年前就被充分肯定。2001年,按照国务院要求,福建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改革意见出台之前,时任省长习近平决定到产粮区走走,听听粮农的真实想法和意见。被誉为“福建粮仓”的全国产粮大县浦城也是其中一站。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是2001年7月4日,习总书记先到田里看过,才到我家里做客。详细询问了种粮和卖粮的情况后,他叮嘱我:要以粮为主,多种经营;科学种田,发展经济。”杨汉松说。 杨汉松从小务农,35岁时到厦门打工,没想到,这一闯荡就是10年。“虽然赚了一些小钱,但是没有归属感。” 杨汉松重新把视线投向了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当时国家非常重视粮食生产,我觉得这是一个机遇,便决定回家种粮。”经过几年发展,他采取租地、雇人打理的方式,不断扩大种植面积。 那年,杨汉松48岁,种了150亩水稻,是乡里乃至全县闻名的种粮大户。 “感谢习总书记,是他让我在致富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他告诉记者,总书记当时的一席话让他受益颇多,明白了稳粮增收多种经营的道理。 第二年,杨汉松在种粮之外,还在山上种了几十亩油茶。第三年,他开始种植丹桂,接着种葡萄、毛竹和酸枣,发展多种经营,走上了致富之路。 受欢迎的“农机专家” 在浦城,受到鼓舞的还有许多普通粮农。浦城县浦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卜正标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见到卜正标时,他正忙着用农用植保飞行器喷洒农药。 “从手动喷雾到无人机遥控喷洒农药,我感觉就像做梦一样。没有总书记的鼓励,我的步伐不会走得这么快。”他说,“习总书记来浦城调研,提出了科学种粮的理念。这给了我启发,那就是不仅自己要紧跟时代不断升级农机装备,还要帮助其他粮农,更好地为粮食产业服务。” 卜正标素来爱好机械,手扶拖拉机、犁田机等等,都是镇上第一批用上的。习近平视察浦城后,卜正标开始有了想法:多购买农机,租赁农机给村民,或者自驾农机帮助村民种粮获得收益。 也是从2001年开始,卜正标购入了第一台担架式喷雾器,开启了机械植保的时代。“从那以后,我就一发不可收,看到哪里有最新的农机,就想买来用用看,所以就一直不停地更新换代,最后发展成了现在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如今,浦城县浦丰农机专业合作社里共有农机40多台,价值500多万元,可以为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服务。由此,卜正标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机专家”。 让水稻“绿色增长” 浦城自古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如何科学种田?如何发展经济?带着这些思考,浦城人进行积极探索。 “水稻增产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遭遇瓶颈,我们不能只简单地追求产量。种出优质、绿色的生态米更符合当今的需求,也更能让粮农增收。我们现在实施科学种粮,更多的是提升水稻品质,全力推行‘绿色增长’的水稻增产模式。”在浦城县农业局副局长张述斌看来,想要让水稻“绿色增长”,不仅要提高水稻的种植水平,还要节水、节药、节肥。 2015年,浦城县申报并启动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对全县23万亩绿色水稻基地进行统一生产管理,确保全程绿色标准化操作。此外,积极推广紫云英绿肥种植,推广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定期取土进行肥力测试。水稻收割后,鼓励实施秸秆还田,从土壤源头护“绿”。 “坚持以粮为主的前提下,在多种经营方面,我们也慢慢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县农业局局长刘鲤静说,浦城是“中国丹桂之乡”,近年来逐渐发展形成了以丹桂、薏米、灵芝等特色农产品为代表的特色产业,被称为“浦城新三宝”。目前,该县正以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为突破口,鼓励合作社、家庭农庄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种植基地,打造“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体系。 科学种田,多种经营,不仅保护了农田,也更直接地给粮农带来了增收。2001年,浦城农民人均年收入约为3000元;到2016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1.2万余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