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青瓦雕花窗,街道整洁丹桂香,茶海碧波随风起,休闲农业美名扬……走进贵州省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一望无际的绿水青山与百姓嘴边津津乐道的金山银山融合于此,宛若富足祥和的世外桃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一幅幅产业兴旺、环境优美、村容整洁、文明和谐的乡村画卷在祖国大地上徐徐铺开。 筑产业根基绘绿色工笔 “核桃坝几大湾,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上世纪70年代,核桃坝还是一个贫穷山村。 改变,从引进茶叶种植开始。经过30多年的努力,如今,全村868户村民几乎家家户户从事茶叶种植或加工,不仅百姓的生活大变样,也为村集体新建和改造黔北民居、改善基础设施积累了丰厚的资产。 近年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将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无论是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还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抑或是农膜回收行动,农业部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同时,也为美丽乡村留住绿水青山打了一剂“强心针”。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顺河乡后湖村的养猪大户徐永生就是绿色农业的受益者。“几年前,一到夏季就苍蝇乱飞。”他说道,“如今,应用沼气技术,将粪污全部变成了沼液沼渣,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种养结合、沼液沼渣还田还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农业部按照“政府指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思路,组织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在全国打造一批生态环境优美、产业功能多元、村容景致独特、精神风貌良好的美丽休闲乡村。将休闲农业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柱产业,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找到了结合点。 改人居环境优基础设施 如果要问美丽乡村建设中最大的拦路虎是什么,多数人认为是脏乱差的人居环境。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经历了从脏乱到宜居的“蝶变”,河南省永城市新农村办主任李世军对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的变化深有感触:“前几年,这里的农房还是破旧不堪,街上垃圾遍地;经过环境整治后,硬化路连通每家每户,路边绿树成荫,庭院干净整洁,老百姓的笑脸也多了起来,真是一派生态、文明的新气象。” 一户农民丢垃圾是小事,亿万农民的垃圾处理则是一件大难事。2015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推行垃圾源头减量、全面治理生活垃圾等6项目标任务。 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江东镇六角塘村,每家门口都有两个垃圾桶,将“可烂”和“不可烂”垃圾分类存放;村里聘请的保洁员将“可烂”垃圾堆肥培土,“不可烂”垃圾再次分类,或回收或填埋、焚烧处理。 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背后,是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强支农惠农力度,引进社会资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强基固本。 传文化灵魂育文明乡风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当下,要“记得住乡愁”,不能仅靠乡村美景,更需要农业文明的传承。 农业部先后制定出台《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编写导则》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规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印发《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写导则》,提出保护优先、适度利用,整体保护、协调发展,动态保护、功能拓展,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规划原则,并于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分别组织了3次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布活动。 各级政府部门也高度重视农业文明保护工作,不论是二十四节气、民谣农谚、农民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祠堂、古村、古镇等物质文化古迹,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传承。 一方风俗源自一方水土。培育乡村文明,引领新风尚,就需要移风易俗。今年农历七月初七,甘肃省庆城县政府为77对举行集体婚礼的新人颁发了“移风易俗好青年”奖杯,并组织移风易俗签名倡议活动,鼓励他们破除“天价彩礼”陋习,树立节俭办婚新风尚。 “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还将谱写出更多山水田园相依、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篇章。(记者刘振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