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弱鸟”如何先飞(人民眼·本期聚焦·摆脱贫困) 本报记者 赵 鹏 钱 伟 周亚军 钟自炜 1984年6月24日,本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读者来信,反映宁德福鼎磻溪镇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贫穷的状况,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全国性的扶贫攻坚工作由此拉开大幕。图为今日赤溪村村口。 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摄 30余年,6.6亿人摆脱贫困——这是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全国扶贫第一村”所在地、曾为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福建省宁德市,秉承“弱鸟先飞”的理念,赓续“滴水穿石”的精神,与贫困作战20多年,不断拉近与全省平均水平的距离。全市贫困人口总数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77万下降到14.5万,贫困面从37.8%降至5%以内。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2014年底,宁德市还有450个建制村和1200个地处偏远的小自然村、少数民族村和老区村,尚未脱贫,成为最后的“硬骨头”。 “硬骨头”怎么“啃”? 记者深入闽东7县(市、区)25村,实地感受这个当年连片贫困地区,从“授鱼”到“授渔”的脱贫历程…… 福建省宁德市,俗称闽东,“老、少、边、岛、贫”一度是它的标签。 闽东陆地面积1.35万平方公里,90%以上是山地,海拔过千米的山有696座,人称“九山半水半分田”。闽东是老区,新中国成立初期评定革命“五老”(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接头户、老交通员、老苏区干部)12955人,老区重点村和基点村1909个,占全市建制村总量80%以上。但曾经多年,闽东并未能享受原中央苏区有关政策。 闽东何以穷?靠城不近城,邻海难用海。 从地图上看,宁德市距省会福州不过咫尺。然而一座飞鸾岭,却让两地咫尺天涯。上世纪90年代隧道开通前,单程跑趟福州,至少4小时。宁德全市海岸线超过1000公里,还守着三都澳天然良港,但因军事之用,有海难作为。 闽东这只“弱鸟”如何先飞? 治贫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 一户也不能落下 海风腥咸,海浪迭涌。切入山腹的海水,将这里变成一个巨大、平静的海湾。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就坐落在湾畔的最前沿,闽东面积最大的“连家船民”集中安置点就在这里。 “最深的一根桩打了38.7米,直径1.4米,别说台风了,就是地震也能抗到8级。”眼前正在进行外立面建设的小区,就是下岐村最后一批120户连家船民即将搬入的新家园。一共4幢6层楼,已全部封顶。从1997年开始,这已经是第四期船民上岸工程了。 连家船民全国有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闽浙沿海一带。由于湾多、浪平,闽东成为连家船民最主要的聚居区,总共4000多户,约1.26万人,其中下岐村有782户3546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