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乐业奔小康 “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挤一舱;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这曾经是福安市溪尾镇溪邳村村民的真实生活。 1999年,当地启动造福工程,拉开了大规模连家船民搬迁上岸的序幕,吹沙填海造新陆,渔家新院拔地起。 正是那一年,村民林友全一家四口搬进了统一规划建设、占地60平方米的两层半砖混新房。“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政府就实施连家船民上岸工程,那时候我还小,跟着父亲以及兄弟姐妹成为最早一批上岸的连家船民。”林友全说,尽管当时所住的石瓦房只有30多平米,但“脚踏实地”的感觉让他们倍感安心。 以为这样的生活已经很好,却没想到更好的日子还在后面。沐浴扶贫春风,1999年起,林友全搬新房、创事业,大步迈开了脱贫致富的步伐。腰包殷实了,林友全装修家居、添置家电,两个儿子也陆续踏进大学门,新生活滋润甜蜜。 “从1994年开始,宁德市就开始在全省率先实施造福工程,上世纪90年代,陆续完成了7000多人的茅草房改造和1.9万‘以船为家、居无定所’的‘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工作。”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08年以来,搬迁进度进一步加快,平均每年搬迁2万人,建成造福工程新村(新社区)600多个,近2500个边远偏僻自然村整村搬迁,群众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旧家”到宜居宜业的“新居”。 安居还须乐业。蕉城区霍童镇坑头村是宁德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解放后,该村实现了“五通”,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由于地理等条件制约,经济发展仍然缓慢,在1998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村民也尝试过种植太子参、反季节蔬菜等,但均以失败告终。 “授鱼”之后再“授渔”。2004年,蕉城区委、区政府实施山地农业综合开发,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扶持村民种植金观音等名优茶,引进茶企,成立金源茶叶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通过示范引导,带动了坑头茶产业发展,茶园面积由63.3亩扩大到1400亩,茶叶加工厂从无到7家,生产的金观音茶叶销往全国各地,去年村人均收入超万元。 因地制宜、提升产业,资金引路、培训跟进。按照“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化”的扶贫开发目标,宁德市以激发群众创业热情为指点,全面推进产业扶贫,立足农村生态资源特色,在扶强做大传统的茶叶、食用菌、水产、水果等优势产业基础上,进一步扶持发展现代农业、山地农业、林下经济等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脱贫的关键,贵有带头人,好点子。宁德市积极探索变扶贫资金“漫灌”为“滴灌”,解决扶贫资源“到村到户到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让群众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难题得到真正解决。并且大力开展各类培训,每年通过“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培训2万人以上,每年组织各类农业专家2000多人次,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帮助群众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宁德这只曾经的“弱鸟”正展翅高飞,奔向小康。 (记者 郑振忠 叶陈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