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电 1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再次强调,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这无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同时,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经过多年扶贫攻坚,贫困地区的投资红利、人口红利、“开放”红利等正逐步释放;而中央及各级党委政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的“精准扶贫”,还将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各方人士认为,在当前经济新常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扶贫开发不仅不是一种“负担”,反而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个“风口”。 扶贫投资效应日益显现 撬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山大沟深、交通闭塞几乎是所有贫困地区的共同特征,也是制约贫困群众发家致富的“拦路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持续改善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使偏远山区在时空上发生巨变,致富通道随之打开。 对于遵义市桐梓县杉坪村村民樊邦贵来说,在家门口干工程一年收入六七万元,原来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以前在浙江、福建打工,一年到头累死累活的,也只能勉强糊口。” 杉坪村地处娄山关脚下,山高谷深,绝大多数村民散居在高山上。长期以来,全村约有三分之一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整合涉农项目20余个,捆绑项目资金5000多万元,撬动社会资金1亿多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推动特色种植养殖。2014年,杉坪村民人均收入已突破万元大关。 在很多边远贫困山区,持续投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积累效应正在显现。农民的“荷包”鼓起来后,改善性需求增加,进一步撬动了内需。 云南省大姚县三台乡多年来扶持核桃产业发展。目前,全乡核桃种植户人均有核桃树191棵,2014年农民人均核桃现金收入达1.18万元。全乡92个小组已经全部修通村组公路,有1824户建了新房,有104户农户进城买房,农民购买小汽车200余辆,有1930户安装太阳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实现全覆盖。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分析,投入贫困地区的不仅是产业资金,更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效拉动了投资。从消费来讲,随着贫困人口收入增加和各项投入增多,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有助于提高贫困群众消费能力。 经过多年扶贫,一些原先的贫困山区盘活了自己的独特资源,反过来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广西天峨县地处石漠化山区,近年来因地制宜推广龙滩珍珠李、油桃等“特优质”“特早熟”“特晚熟”等水果。 “最初发展特色水果产业,是为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如今种植规模越来越大,这一产业已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天峨县县长陆祥红说。据统计,特色水果产业占全县扣除水电产业外的GDP比重,从2010年的3.4%上升至2014年的12%,增长势头非常明显。 |